塞罕坝党建培训独创 "三色课堂" 模式
塞罕坝的林海像一本翻开的教科书,风一吹,页页作响。党建培训把这本教科书拆成三种颜色,让学员用眼睛、用脚步、用呼吸去读。
红色课堂把课堂搬进马蹄坑营林区。老林业人站在烧焦的树根旁,讲当年 “一棵松” 怎么变成百万亩林。学员不坐板凳,围着树桩听,风把声音吹得忽远忽近,像当年电台里的呼号。有人伸手摸树皮,指尖沾了树脂,像摸到未干的血。那一刻,什么叫 “信仰” 不再抽象,它黏在指缝里,甩也甩不掉。

绿色课堂没有讲台,只有一条五公里的林间步道。学员分组背着水壶,边走边捡垃圾,每弯腰一次,心率表就跳一格。走到望火楼,护林员递来望远镜,远处一片新栽的云杉像绿色铅笔尖。有人突然问:“我们捡的垃圾,会不会三十年后又长成树?” 没人回答,只有松涛声。回到营地,每人发一张空白明信片,写给自己的一句话,投进木箱。三年后,这张卡片会寄回本人,像时间埋下的种子。
金色课堂最安静。傍晚,林场老会计摊开三十年前的账本,纸张脆得像秋叶。学员用放大镜看数字:1984 年,造林成本每亩 22 元;1994 年,降到 11 元;2004 年,国家补贴到账,负数变正数。数字像年轮,一圈圈把 “艰苦奋斗” 量化。有人用手机拍下账本,说要带回单位做成本分析。老会计笑:“数字会老,精神不会。”

三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一道谁也说不清的光。有人夜里睡不着,站在窗前看月亮,月亮挂在树梢,像一枚被林海焐热的银币。他突然明白,党性教育不是灌输,是让心脏和大地同频。
离开那天,每人领到一个拇指大的松果。讲师说:“带回去,放在办公桌上。等它裂开,你会再来。” 车开出林场,后视镜里,塞罕坝的绿浪往后退,像一页书慢慢合上。学员攥着松果,掌心微微发烫。他们知道,三色课堂的结业证,不在档案里,在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