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党员干部为何视它为红色朝圣地?

作者:远舟 时间:2025/9/25 13:38:41 浏览:38次

机械的防风林带在沙地上画出几何图形时,没人想到这些樟子松会成为测量信仰的标尺。五十六年前那支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四岁的队伍,用铁锹在荒漠上刻下的不仅是树坑,更是一个政党对自然的郑重承诺。如今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超8000的森林氧吧,正在成为检验党性纯度的试纸。

晨雾中的瞭望塔像枚钉在时光里的图钉。防火员老王每天用望远镜扫描林海的弧度,这种重复了三十八年的动作,意外成为诠释坚守的最佳注脚。他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写下的观测数据,连起来就是半部塞罕坝人的精神年谱。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显示(来源:《中国绿色时报》),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场初期的11.4%提升到82%,这些百分比背后站着三代人的青春。

松针编织的信仰

育苗基地里那些被称为"功勋树"的老榆树,树干上皲裂的纹路恰似党员手册里的条款。当年用体温融化冻土种下第一棵树苗的技术员,或许没想到他们创造的"三锹半"栽树法,后来会演变成组织生活的某种隐喻。林场档案室里泛黄的会议记录显示,在年均气温零下1.3度的环境下,党委会从未因暴雪延期。

防火道两侧的落叶松构成天然的时光走廊。某省直机关支部书记带着三十名党员走过时,突然发现树干底部刷白的石灰环,与他们胸前党徽的银光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种视觉巧合揭示的深层关联,在返程后的思想汇报中被反复提及。据河北省党性教育基地统计(来源:人民网),近三年共有217批干部在此完成精神重铸。

年轮里的治理哲学

林场气象站那台老式湿度计仍在工作。它的玻璃管里升降的水银柱,记录着生态治理政策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的微妙位移。当某央企党委中心组在松涛声中讨论"两山理论"时,突然理解了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具象表达。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评估报告指出(来源:新华社),塞罕坝生态价值是直接经济投入的39.8倍,这个数字让每个参与植树造林的党员都成了特殊形式的投资人。

晚霞染红防火塔的瞬间,总能看到带着党徽的身影在林中驻足。他们手机相册里那些过度曝光的照片,无意中复刻了当年建设者眼中理想主义的亮度。全国党性教育基地考评数据显示(来源:《求是》杂志),来此开展主题教育的干部群体,返岗后推动绿色发展政策的落实效率平均提升27%。

月光给每根树枝镀上银边时,林场广播站开始播放《塞罕坝之歌》。这首创作于1962年的进行曲,如今听着像是对某种精神基因的测序报告。当第120万棵落叶松的投影划过宣誓墙,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终于读懂了教科书里"久久为功"的立体注释。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