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探析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新时代,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以共建数字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数字化评估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思政教育在内容、平台、机制层面的一体化升级,有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性。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性
一体化建设是通过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来整合资源,将原来互不关联或者独立运行的实体经一条共同主线的贯穿逐步纳入一个总的框架下共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的实践行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特别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工程。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一体化建设的数字化变革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是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内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其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赋能一体化建设,一是有利于遵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规律。一体化建设遵循了青少年身心成长与思政教育的规律,纵向来看,思政教育是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不同学段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要求,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谋划。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各学段间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效率,尤其是能够充分发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平台优势,开展线上集体备课、数字“金课”开发等,增强一体化育人设计的整体性,更好实现渐次提升的思政育人目标。二是有利于把握不同学段的学情差异。横向来看,“一体化建设”是一个整体,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中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开展体系化建设。系统内部要依照学情差异精确调整建设重点,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学生“画像”,更好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基于数字技术的学情分析,有利于把握教育重点,制定各学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三是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育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数字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用好信息技术、提高网络育人能力也是加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再现历史场景和重大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新时代伟大成就,更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加快数字化赋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调整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使之不断与校情、学段相匹配,持续提升一体化育人成效。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解决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衔接难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
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
加快数字化赋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字技术能为体系化教育教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目标、问题、结果导向的精准思政。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可以从数字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数字化评估三个方面推进。
建设跨学段的大中小学数字思政课。数字思政课是基于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的思政课程,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场景、创新教学内容表达。设计和开发贯通各学段的数字思政课是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搭建更加丰富的教学场景,拓展课堂教学的沉浸式授课方式。未来,可依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平台创设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数字化教学场景,统筹设计贯通大中小各个学段的数字思政课,从整体上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另一方面,数字思政课将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偏好与需求,在案例选取、引导方式和内容建设上体现学段差异和针对性。利用好5G、大数据等技术能有效集成内容丰富的数字思政课,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针对不同学段学习实际,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总体而言,运用数字技术完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内容建设,就是在贯通各学段的专题数字课设计中,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生动的数字化课堂体验,使各学段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内容有效衔接、螺旋上升,最终实现由易至难、内容递进的一体化教学。
搭建跨单位的大中小学思政虚拟教研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各学段间贯通的备课机制是核心问题。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平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都可以共同使用这一平台,协助完成备课阶段的资源分享、课程管理、数据收集等任务。借助虚拟教研室建立高效的线上备课机制,实现有组织的专题教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平台搭建虚拟教研室,并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纳入其中,开展学情分析、跨学段教学目标衔接研讨等一系列协同教学研究与集体备课,打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金课”,实现多学段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和跨单位集体备课的常态化运行。用好信息化手段完善智慧型虚拟教研室,是打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梗阻的关键路径。信息化能够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资源统合起来,定期发布学情调研任务、记录备课过程、跟踪授课效果,提升各学段之间的协作水平,探索建立高效的一体化合作常态机制。
推进跨学区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评估。数字化评估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成果评价。数字平台可囊括海量的课程资源与信息,同时,基于数据分析为每位学生量身绘制学习“画像”,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和个体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思政教学。推进教学成果的数字化集成,依托线上平台对参与数字思政课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点考核、高频词汇分析等评估,有效收集互动参与率、习题正确率等教学数据,帮助教师更有效了解各学段数字思政课的实际授课效果,优化评价方式、调整教学设计,形成一体化的系统评估手段。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与育人效果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2JDSZKZ03)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