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点亮基层党建 3 大突破口

作者:春风的浪子 时间:2025/9/2 8:45:27 浏览:36次

塞罕坝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把钥匙,能拧开基层党建生锈的锁。有人把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贴在墙上,风吹日晒就褪色;有人把它写进方案,会议结束就尘封。真正的问题在于:精神怎么穿透纸张,变成支部里可感、可用、可持续的力量?答案藏在三个突破口里,它们像三把楔子,把塞罕坝精神敲进基层党组织的骨缝。

突破口一:把 “艰苦创业” 翻译成 “问题清单”

支部最怕的是无事可做。塞罕坝人当年面对的是 “黄沙遮天、飞鸟无栖”,他们先列清单:缺苗、缺水、缺土。今天的支部也要列清单:集体经济空壳、流动党员失联、群众诉求无人接。清单列得越细,精神就越具体。某沿海渔村把 “艰苦创业” 拆成 “滩涂养殖技术缺口、冷链仓储短板、电商人才断层” 三项,支部牵头对接科研院所,三个月建成育苗实验室。精神不再是横幅,而是一张张被划掉的待办事项。

突破口二:把 “绿色发展” 变成 “利益联结”

绿色发展常被误解为种树种草,基层党员一听就皱眉:我们又不是林场。塞罕坝的启示在于:绿起来是为了富起来。支部要做的是把生态价值翻译成群众口袋里的增值。西部某矿区支部把废弃矿坑改造成光伏鱼塘,集体持股 51%,村民按股分红,党员带头认领管护责任区。电板下养鱼,板上发电,环境指标与收入指标同步上涨。精神在这里显形:绿色不是成本,而是股份。

突破口三:把 “牢记使命” 下沉为 “身份算法”

使命喊多了会空,支部需要一套算法让使命与身份实时匹配。塞罕坝的党员在造林大会战里,身份 = 岗位 + 技能 + 责任,谁负责背苗、谁负责浇水,一目了然。今天的支部可以借用数字工具,把党员特长、群众需求、服务时长做成动态图谱。中部某社区开发 “红旗指数”,党员扫码接单,帮老人买药、替商户跑审批,积分与评优挂钩。使命不再是宣誓时的三分钟热度,而是每天打开小程序就能看见的 “今日任务”。

有人担心:精神会不会被算法稀释?恰恰相反,算法让精神有了刻度。塞罕坝精神最锋利的地方,在于它承认困难、直面困难、解决困难。支部只要抓住这三个突破口,就能把精神从云端拉到地面,再让地面长出新的森林。森林不在坝上,而在每个支部的日常里。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