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淬炼的七大铁律

作者:春风的浪子 时间:2025/9/4 8:46:07 浏览:32次

风沙掠过机械林海的呼啸,像一记记闷棍敲在耳膜。干部们站在尚带寒意的四月坝头,鞋底沾满去年枯叶碎屑,目光却被远处那道隐约的绿线牢牢吸住 —— 那是三代务林人用镐头一寸寸啃出来的边界。此刻,培训教官只抛下一句话:“把‘舒服’两个字从字典里撕掉。” 声音不大,却像铁钉扎进木板,谁都听得见回声。

很多人以为艰苦奋斗只是口号,可塞罕坝的课堂把口号变成体感。凌晨四点,零下七度,手机冻得关机,干部们要在漆黑里找到指定坐标,用冻僵的手指记录树高误差。有人抱怨手套太薄,教官把那只手套丢进雪里:“再薄的屏障,也挡不住想逃的心。” 一句话,把抱怨冻成冰渣。

精神淬炼不靠演讲,靠亲手把一棵树苗栽进石缝。石缝里没有土壤,只有风化的碎石和去年没化的冰。干部们轮流抡镐,虎口震裂,血珠渗进木柄,却没人停。因为大家知道,树活不活是后话,镐柄上留下的血印才是此刻的毕业证。

中午的 “忆苦饭” 更简单:一块玉米饼,一碗盐水。干部们蹲在苗圃边啃饼,盐水的咸涩从舌尖滑到喉咙,像一条细线把胃和心脏缝在一起。有人小声嘀咕 “这能吃饱?” 教官反问:“饿一顿,会死吗?” 沉默像风一样掠过,没人再说话。

下午的课程移到 “望海楼” 旧址。那是一座三层木塔,塔身倾斜,木板缝里漏风。当年守塔人靠一盏煤油灯和半袋炒面熬过整个冬天。干部们轮流爬上塔顶,用望远镜巡视林海。风把塔吹得吱呀作响,有人腿软,有人手心冒汗。教官在塔下喊:“怕高?那就把根扎得更深。” 声音穿过风声,像钉子钉进骨头。

傍晚的总结不按套路。没有 PPT,没有掌声,只有一圈人围着篝火。教官把白天收集的碎枝丢进火里,火苗蹿起,映红一张张疲惫的脸。他问:“今天流的汗、裂的口子,值不值?” 没人回答,只有火苗噼啪作响。沉默里,艰苦奋斗精神像火一样,从脚底烧到眉心。

夜里十点,熄灯号响。干部们躺在硬板床上,木板缝里透风,被子潮得像浸过水。有人翻来覆去,有人盯着天花板发呆。窗外,风卷着沙粒敲打玻璃,像无数细小的质问。此刻,艰苦奋斗精神不再是标语,而是贴在皮肤上的沙粒,钻进毛孔,和血液一起流动。

第二天清晨,集合号响。干部们站在苗圃边,手里多了一株新苗。教官说:“昨天的血、汗、泪,都在这株苗里。带回去,种在你们自己的‘坝头’。” 没人说话,只有风掠过树梢,像一声悠长的叹息。

离开塞罕坝时,车窗外的绿线渐渐模糊。干部们低头看自己的手,裂口结痂,掌心多了一层茧。有人突然明白: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学会的,是疼会的。疼过,才长记性;疼过,才长骨头。

回到各自岗位,他们把那株苗栽进最硬的土。浇水、松土、挡风,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苗活没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用同样的狠劲对待手里的每一项任务。艰苦奋斗精神,就这样从塞罕坝的风沙里,被悄悄带回了城市的水泥森林。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