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党建培训:3 步复制绿色基因

作者:春风的浪子 时间:2025/9/1 9:09:17 浏览:39次
塞罕坝的林子不是一天长出来的,党建培训的 “绿色基因” 也不是贴几张海报就能生根。站在那片人工林海前,我总在想:如果红色教育也能像樟子松一样,在学员心里扎下根、长出枝,那会怎样?

先别急着喊口号。塞罕坝的底色是 “干”,不是 “说”。当年第一批上坝的党员,把行李卷往雪地里一扔,先挖坑、后住窝棚。党建培训要复制这股劲儿,得把教室搬到风沙口。让学员在零下二十度里扶苗、培土,手指冻得通红,心里才会发烫。疼痛是记忆的锚点,比任何 PPT 都管用。

再谈 “接力”。塞罕坝三代人守着同一片山,没人把功劳挂在自己名下。党建培训常犯的毛病是 “一课结业”,学员带着证书走,却把精神留在课桌。破解之法是把 “绿色任务” 拆成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让学员像护林员一样轮班巡山。任务不结束,精神就不散场。

最难的是 “算账”。塞罕坝人算的是 “子孙账”,不是 “任期账”。党建培训如果只盯着当期考核,绿色基因就会沦为盆景。把培训成果放进生态账本:种活一棵树记一分,砍掉一棵树扣三分,分数跟晋升挂钩。当个人前途与山林命运绑在一起,口号才会变成肌肉记忆。

有人担心:城市里没有沙地怎么办?把 “风沙” 换成 “心沙”。让学员去老旧小区捡垃圾、去河道测水质,把治理指标贴在公示栏。环境不同,逻辑一样:用可见的劳动,兑换不可见的信仰。

最后留一道思考题:塞罕坝的树,年轮里刻着年份;党建培训的成果,刻在哪里?如果三年后学员还能脱口而出 “多栽一棵树,少讲一句空话”,基因就算复制成功了。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