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3大精神密码:揭秘党性教育的绿色基因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塞罕坝松林,洒向 “一棵松” 碑身时,今日第三批学员已抵达。他们不是普通游客,皆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奔赴一场意义非凡的党性洗礼。
漫步尚海纪念林木栈道,脚下是三代务林人用青春年华浇灌出的万顷林海,耳畔似回荡着 “黄沙蔽日、飞鸟无依” 的往昔记忆。这般强烈的时空反差,勾勒出最鲜活的党性教材。

月亮山望海楼守林人的故事,常在培训中触动人心。刘军、王娟夫妇二十余载坚守,诉说着 “献完青春献终身” 的奉献情。学员们亲手触摸简陋造林工具,翻阅泛黄日记,抽象的政治信仰在此刻变得具象可感。
塞罕坝精神核心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契合新时代党员干部必备品质:政治定力、奋斗精神与创新思维。展览馆里,泛黄照片与崭新卫星影像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真理:对党忠诚从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攻坚克难的行动里。
七星湖湿地,学员们见到的不只是生态修复成果,更是一堂鲜活的 “两山理论” 实践课。听林场技术人员讲解碳汇交易、智慧林业创新实践,绿色发展从理念化作可操作指南。这般知行合一的教学巧思,让党性教育挣脱单纯理论灌输的束缚。
塞罕坝的独到教学法值得钻研。它摒弃枯燥说教,以 “行走的党课” 形式,让学员在实地实景中领略精神伟力。面对党旗重温誓词,身后的百万亩林海是最有力见证;讨论交流时,身边的务林人便是最鲜活榜样。
此教育模式精髓在于 “四个转化”:把历史记忆变精神动力,将生态成就化政治自信,使个人故事成集体认同,让地方经验升华为普遍价值。正因这种转化能力,塞罕坝成为全国党性教育的标杆。
离开塞罕坝的学员常感慨:眼睛学会了 “呼吸”。这不仅是对清新空气的直观感受,更是政治视野的开阔。当绿色发展与政治信仰紧密交织,众人对 “国之大者” 的理解更立体,对 “两个维护” 的认同更深刻。
夜幕低垂,培训基地灯火通明。学员们正梳理心得,将白日所见所闻沉淀为思想收获。窗外,塞罕坝松涛阵阵,似在轻语:党性教育的真义,不在于记住多少理论条文,而在于能否触动灵魂,唤起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