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必看:3招活用塞罕坝故事提升课堂感染力
窗外的白杨树沙沙作响,讲台上的教案已翻到第三页。学生们的眼神开始飘向窗外,这是许多思政课堂的真实场景。如何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塞罕坝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五十五年前,一群年轻人踏入荒漠,用青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如今的塞罕坝,已化作一座精神的坐标。这个故事藏着思政教育的密码,等待我们去解码。

首先,运用”时空折叠”的技巧。不要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而是把学生带入当年的情境。让他们感受风沙打在脸上的刺痛,体会树苗枯死时的心痛。这种共情才能打破时空壁垒。
其次,是细节放大的应用。教科书上的数字是冰冷的,但建设者的日记却充满温度。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片段:一个磨破的背包,一双开裂的手套。这些细节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再者,进行现实投射。不要让学生做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我在那个年代会怎么做?今天的我们又能做什么?这种思考能让精神传承找到现实的支点。
有位教师在讲述塞罕坝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计算种活一棵树需要多少水,然后告诉他们当年建设者每天背水的距离。教室里突然安静了,这种震撼来自数字背后的温度。

思政课的难点不在于知识传递,而在于价值观塑造。塞罕坝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因为它展现了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透时间的阻隔,直抵年轻心灵。
当教师自己先被故事打动,才可能打动学生。备课不仅是准备材料,更是准备心灵。站在讲台上的人,首先要成为精神的践行者。
春天的塞罕坝,新芽正在萌发。课堂上的思想,也需要这样的生机。教师要做的是播下种子,然后耐心等待它们自己生长。这个过程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最后要提醒的是分寸感。革命故事的讲述需要温度,但不能过度煽情;需要细节,但不能琐碎。这个平衡点,需要每位教师自己把握。
下课铃响了,但思想的回响才刚刚开始。当学生走出教室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值得用一生去品读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