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塞罕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数字赋能:塞罕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从当年塞罕坝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荒漠沙地,开启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征程,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荒原上创造出绿水青山的人间奇迹,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使命至上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且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力量,领悟责任与担当的真谛。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塞罕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塞罕坝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走进高校课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塞罕坝建设者们的工作环境,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一同奋斗。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制作精美的塞罕坝红色文化主题短视频、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塞罕坝精神,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塞罕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优势,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高校应与塞罕坝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挖掘、整理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资源库。通过对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的数字化处理,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资源体系,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充足的素材。其次,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培训,使其掌握 VR、AR 等技术的应用方法,能够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此外,教师还应学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例如,在课堂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后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塞罕坝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完成作业和测试,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高校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掘塞罕坝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