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塞罕坝精神为翼,助力思政课立德树人
以塞罕坝精神为翼,助力思政课立德树人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如今是一片 115 万亩的人工林海 ,宛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守护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但历史上,塞罕坝曾历经沧桑。从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到清末因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变成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 “风沙紧逼北京城” 的严峻形势,1962 年,来自全国 18 个省份的 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时林场的 242 名干部职工一起,肩负起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的神圣使命。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塞罕坝最低气温达零下 43.3℃,年平均温度零下 1.3℃。建设者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而且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1962、1963 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 8% 。但他们没有放弃,1964 年的 “马蹄坑大会战”,建设者们在低温中浑身泥浆冻成冰甲,却成功造林 516 亩,树木成活率达到 90% 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已至暮年,他们用理想和信念、青春和热血铸就了 “绿色丰碑”,“塞罕坝精神” 也跨越时空薪火相传。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奉献一生,他的儿子们也继续投身林场事业;于士涛大学刚毕业就扎根塞罕坝;刘军夫妇在条件艰苦的 “望海楼” 担任瞭望员,守护林海。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还建立了 “天空地” 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
从塞罕坝的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其体现出的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的塞罕坝精神,正是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塞罕坝建设者们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明白在面对困难时应如何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塞罕坝的生态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将塞罕坝精神等生动案例融入教学,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那么,你是否还有其他关于思政课教学素材或案例的想法,欢迎随时告诉我,我们一起完善这篇文章。
上一篇:
以塞罕坝为翼,展教育数字化与红色育人新篇
下一篇:
塞罕坝精神与教育强国的 “六力” 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