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红色教育实验室:3 天重塑党员精神坐标

作者:远舟 时间:2025/9/16 8:47:55 浏览:28次
沙粒打在脸颊,像一记记清脆的耳光,提醒来者这里曾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原。如今车轮碾过柏油路,两侧樟子松列队敬礼,松针的清香混着稀薄氧气,钻进鼻腔,呛得人眼眶发潮。有人低声问:“当年那群人,靠什么把树种活?” 没人回答,风替他们翻开了下一页。


塞罕坝党建培训的第一课,不设讲台,不设 PPT,只让学员站在月亮山望火楼顶层。脚下林海翻涌,头顶云层低垂,手机信号一格,世界突然安静。讲解员把铁锹往地上一杵,锹刃与碎石碰撞,火星四溅:“1962 年,这把锹一天要铲五百个树坑,手茧比树皮厚。” 学员下意识摸自己掌心,软肉与旧茧的触感对比,像被历史轻轻刮了一刀。


午后转场到尚海纪念林,阳光穿过落叶松缝隙,在地面投下铜钱大的光斑。讲解员突然关掉扩音器,要求所有人闭眼三分钟。松涛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无数细小的手掌拍打耳膜。有人开始颤抖,有人偷偷睁眼,看见同伴睫毛上挂着水珠 —— 不是风,是心里起了浪。睁开眼时,讲解员指着一株歪脖子树:“它第一年冬天就冻裂了树皮,我们用马粪把它裹起来,第二年春天它居然抽了新芽。” 树与人,在此刻完成了一次沉默的握手。


夜宿林场老宿舍,砖墙裂缝里渗出 1960 年代的寒气。手电筒光束扫过斑驳墙皮,照出当年知青用红漆写的 “绿我山河” 四字,笔画被潮气晕开,像未干的泪。有人提议熄灯静坐,黑暗瞬间压下来,窗外风声变成千万把锯子,锯着每个人的神经。不知谁的手机亮起,屏幕停在 “塞罕坝精神” 词条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十二个字,在黑暗中烫得刺眼。


次日破晓,徒步穿越马蹄坑营林区。露水浸透裤脚,每一步都像踩在碎冰上。走到一处缓坡,讲解员突然停下,从背包掏出半块玉米面窝头 ——1962 年的标准干粮。学员们轮流掰下一小块,咀嚼声在寂静的林子里格外清脆。有人嚼着嚼着笑出声:“这玩意儿比现在的全麦面包还健康。” 笑声未落,讲解员补刀:“当年这是定量,一人一天只有四两。” 笑声戛然而止,只剩窝头渣在齿间摩擦,像咀嚼一段无法消化的岁月。

午后分组作业,每组领一把锹、一捆苗。规定时间内要种活十棵树,位置自选。有人把树种在背风坡,有人故意挑风口。三天后验收,风口那组的树苗全倒了,背风坡的活了七棵。讲解员用靴子拨了拨倒伏的树苗:“你们以为避开风险是聪明,树不这么想。风大的地方根系扎得深,倒一次,下次站得更稳。” 学员们盯着那几棵歪歪斜斜却倔强挺立的树苗,忽然懂了什么叫 “在不可能的地方活给你看”。


结业仪式在七星湖冰面举行。零下二十度,呼出的白气瞬间结冰。每人领一张空白明信片,要求写一句话埋进雪里。有人写 “把根扎在泥土里,把心交给林海”,有人写 “做一棵会思想的树”。讲解员收齐卡片,突然扬手抛向空中,纸片被风卷成雪雾,像一场微型沙尘暴。他咧嘴笑:“明年春天,这些字会长成新的白桦林。”


返程车上,学员望着窗外倒退的林海,手机相册里塞满松树、雪地、旧宿舍。有人发现照片角落总有个模糊身影 —— 那是讲解员,永远站在阴影里,像一株不肯离开土地的樟子松。车过 “牢记使命” 石碑时,讲解员突然开口:“你们带走的不是照片,是风。” 众人愣住,他补充:“风会吹到你们单位、你们社区,吹得你们坐不住。”


车停在北京站,热浪裹挟尾气扑面而来。学员们站在水泥森林里,耳边却响起塞罕坝的风声。有人下意识摸口袋,掏出半片枯叶 —— 是那天徒步时夹在笔记本里的。叶脉清晰如掌纹,边缘被虫蛀出细小的洞,像岁月留下的牙印。他们终于明白,所谓塞罕坝党建培训,不是把党员变成树,而是让每棵树学会在城市里继续生长。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