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党员干部把不可能写进教科书。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年均积雪七个月,沙粒打在脸上像刀割。第一批上坝的人没有豪言,只带着一把铁锹、一腔倔强。零下四十度,铁镐砸下去火星四溅,虎口震裂的血滴瞬间结冰,他们却把血冰攥进掌心继续抡。后来有人回忆,那不是体力活,是意志活。
塞罕坝攻坚行动最难的是前三年。树苗种下,风一夜拔走一半,剩下的被旱魃烤成干柴。有人打退堂鼓,带队的老书记把行李卷往沙地上一扔:“我走不了,树苗比命金贵。” 一句话把散掉的人心重新拧成绳。他们发明 “马蹄坑栽植法”,一坑一苗,用草帘子挡风,用雪水拌土,硬是把成活率从不足百分之八提到九成。
塞罕坝绿色奇迹背后是一串被风沙磨亮的数字:三代人,五十二载,一百一十二万亩。数字不冷,它长在每个人的老茧里。技术员为了测风速,在风口搭个帆布棚,夜里风把棚子掀翻,人裹着帆布滚出几十米,爬起来第一句话是 “数据还在”。后来这些数据成了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活档案。
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新考题:经济下行、改革深水、民生硬骨头。塞罕坝给的答案不新,却管用 —— 把难题当树种,先扎根再长叶。根扎得越深,叶才铺得越远。有人把这叫 “沙地思维”:不抱怨土薄,只琢磨怎么让根须穿透岩层。
风沙没有消失,只是换了面孔。新风沙叫 “推诿扯皮”,叫 “躺平观望”。破解它仍需老法子:带头干。当年老书记在雪地里啃冻馍,年轻人就不好意思躲帐篷;如今领导干部深夜还在办公室亮着灯,基层干部就不好意思卡点下班。光喊口号,风一吹就散;做出样子,风再大也刮不走。
塞罕坝精神党员干部的词典里没有 “奇迹” 二字,只有 “继续”。继续啃最硬的沙,种最倔的树,攻最难的关。树长高了,风沙小了,人心齐了,难题就矮了。这大概是最朴素的行动指南:把今天的坎,种成明天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