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林海奇迹!3个党建困局破解术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7/23 15:19:26 浏览:42次

一片曾让飞鸟绕道的荒漠,而今松涛翻涌、林海茫茫。塞罕坝的传奇,何止是自然的蜕变,更是一部滚烫的精神史诗。这精神,如何为当下组织工作注入澎湃力量?答案,藏在风沙与树苗的搏命纠缠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的寒,冷得能割破希望。年均气温零下一又四分之四度,冬季一百多天躺在冰窟里。六位闺阁女,本该执起钢笔赴考场,却一头扎进这荒原。倒粪肥,睡马棚,一双双娇嫩的手,在冻土里种下第一棵树苗。“党给的任务,砸碎牙齿也得咽着,必须干成!”多年后,造林老人回忆时,眼里仍有星火。黄沙像恶犬,一夜吞噬树苗,他们却攥着冻僵的手,在昏黄油灯下复盘。这种咬碎牙也要上的行动力,正是如今某些组织亟需的猛药。

华北某地基层党支部,曾经松散得像一盘散沙。直到塞罕坝展览像一记重锤砸开他们的迷糊。他们把会议室“扔”进田间地头,党员们扯掉西装,带头承包那片贫瘠山坡。三年,经济林亩产翻番,村民兜里多出三千块。这哪是种树?分明是在土地上写下滚烫的使命诗行。

某制造集团党委,高喊“绿色攻坚”战歌。技术骨干组成敢死队,扎进减排工艺研发里。初期,设备故障率高达八成,车间成了他们的战场,数据是他们的干粮。最终,能耗狂降四成,国家工业大奖花落他们家。塞罕坝的创业基因,竟在钢铁丛林里开出最绚烂的花。

塞罕坝人,用半个世纪向世界宣告:绿色,永远是大地的底色。南方某村,党支部受此点拨,掏出二十年生态规划。党员户先拆自家污染养殖场,改种有机茶园。如今,村集体经济年入百万,成了省级示范点。绿水青山的账本,比报表数字厚重千倍。

你可知,有些植树活动,怎么就沦为打卡摆拍?学习材料,怎的就蒙上岁月尘埃?塞罕坝的棒喝直击灵魂:精神,必须依附有血有肉的载体!西北某社区党委,建起“先锋林认养制”,党员们给树木挂上姓名牌,成活率成了硬邦邦的考核指标。那片林子,成了会说话的党课教室。

塞罕坝林场现存树木,按一米间隔排开,能绕地球十二圈。每一圈年轮,都刻着忠诚的密码。党建遇上形式主义的魔障,不妨扪心自问:我们今天种下的树,五十年后,还能在子孙后代的视线里挺立吗?能成为他们心中的精神坐标吗?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