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思政实践:教师心灵震撼的绿色课堂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7/21 13:45:14 浏览:42次

清晨的塞罕坝,薄雾缭绕。思政教师张某踏上这片神奇土地。她的内心充满期待。这里曾是荒漠,如今绿意盎然。

走进塞罕坝展览馆,历史画卷徐徐展开。1962年,369名建设者来到这里。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面对恶劣环境,从未退缩。

张教师凝视着老照片。那些年轻的面孔,透着坚毅。她想起自己的学生们。同样年轻,同样充满理想。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十二个字深深震撼着她。塞罕坝精神传承不仅是口号。更是活生生的现实。

在尚海纪念林,张教师听到感人故事。一位老林工讲述往昔岁月。零下40度的严寒,他们依然坚守。为了一棵树苗,可以走几十里路。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张教师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她明白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为国为民。

午后的阳光洒在林间。张教师走在小径上。脚下是松软的土地。头顶是茂密的树冠。鸟儿在枝头歌唱。

她想起课堂上的理论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理论变成了现实。

一位护林员走过来。他叫李某,在这里工作20年。"每天巡护,就像照顾孩子。"他的话朴实无华。却让张教师动容。

"您觉得累吗?"张教师问道。李某笑了笑:"看到这片绿色,什么都值得。"简单的回答,蕴含深刻道理。

傍晚时分,张教师登上月亮山。俯瞰整个林场。112万亩人工林海,一望无际。这是人类创造的奇迹。

她拿出手机,拍下这壮美景色。要带回去给学生们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奋斗。

夜晚的塞罕坝,星空璀璨。张教师躺在宿舍床上。回想一天的经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的现场教学更加精彩。专家详细讲解生态修复技术。从荒漠到森林的转变过程。科学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张教师认真记录每个细节。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素材。回到课堂后,她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

在神龙潭边,她看到湖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弋。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恢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令人惊叹。

"教师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张教师深有感触。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三天的研修即将结束。张教师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洗礼。

她明白了思政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真实的故事感动人。用伟大的精神激励人。

回程路上,张教师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要把塞罕坝精神传承融入课堂。让学生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塞罕坝思政实践让她重新认识了教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精神。培养品格。

这次特殊的体验,将成为她教学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将激励她在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