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生态奇迹“活教材”:沉浸式思政教育新范式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03-29 9:10:02 浏览:42次

    在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下,塞罕坝教育基地以“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为蓝本,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起一座可触、可感、可互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库。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治沙技术到精神传承,这里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史诗,更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成为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的生动课堂。

    一、以“生态奇迹”为基底,打造沉浸式精神地标‌

    塞罕坝教育基地依托55年造林护林的真实历史,将百万亩林海、防沙治沙工程等实体场景转化为教育载体。通过林场旧址复原、治沙工具展陈、造林人故事墙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塞罕坝精神”的厚重内涵。这种“场景化叙事”打破单向灌输,以视觉震撼与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构建“虚实共生”教育生态‌

    基地引入VR沙盘、AI互动装置、3D影像长廊等科技手段,还原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历程。例如,游客可通过虚拟植树系统模拟造林过程,直观理解生态修复的艰辛;动态数据大屏实时展示碳汇效益,用科学语言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技术加持下,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体验,思政教育更显时代活力。

    三、课程开发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

    基地推出“林场劳动体验”“生态监测实践”“护林员访谈”等特色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科学探究结合。学生亲手栽种树苗、参与土壤检测,在劳动中体悟责任担当;与三代造林人面对面交流,从真实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做中学”模式,让价值观培育扎根现实土壤。

    四、全国辐射:从“塞罕坝样本”到可复制经验‌

    目前,基地已形成涵盖影像资料、案例手册、课程包的标准化素材库,并向全国200余所院校输出资源。其“生态+教育+科技”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興、红色研学等领域的思政创新提供参考,彰显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适价值。

    总结

    塞罕坝教育基地以“可触可感”为突破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实现了精神传承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标杆,更启示我们: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真实历史、链接个体体验,让抽象价值观在具象场景中生根发芽。未来,随着素材库的持续扩容与数字化升级,塞罕坝经验或将成为中国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范式。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