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原到绿洲!塞罕坝精神如何点亮新时代的信仰之光?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海荡碧波”,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奇迹,更是一部理想信念的鲜活教科书。三代人接力奋斗的历程,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镌刻进时代脉搏。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锤炼党性、强化使命担当的实践课堂,为新时代奋斗者提供精神坐标与行动指南。
一、荒原变绿洲: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态觉醒
塞罕坝的蜕变始于1962年,面对荒漠化危机,369名青年奔赴荒原,以“一棵树也不能少”的信念开启造林征程。三代人接力奋斗,累计造林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至82%,创造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这一奇迹证明,坚定信念是突破困境的核心动力,而使命担当需以行动为土壤生根发芽。
二、精神内核解码:塞罕坝精神的三大实践密码
使命至上——始终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视为政治责任;创业维艰——住窝棚、啃干粮,用技术革新攻克高寒地区造林难题;接续奋斗——从机械造林到智慧管护,代际传承中凝聚创新力量。这三大密码,为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三、实践课堂:从“塞罕坝经验”到全民行动力
塞罕坝精神走出林场,成为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青少年研学营地。通过沉浸式劳动教育、生态党课等模式,参与者亲历育苗、护林等环节,将抽象信仰转化为具象行动。数据显示,超30万人在此接受教育后投身环保事业,印证了“实践育人”的强大效能。
四、新时代启示:以绿色信仰赋能高质量发展
面对碳达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塞罕坝精神被赋予新内涵: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林场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20亿元,实现“绿富同兴”。这启示我们,理想信念需融入时代命题,使命担当更要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总结
塞罕坝精神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它以实践为笔,书写了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的共生逻辑。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为什么出发”的初心答案,以及“如何抵达”的行动地图。这片绿洲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