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使命铸就履职担当——塞罕坝人大代表能力提升实践解码
导引:在绿色丰碑中书写人大新篇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符号,塞罕坝不仅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世界奇迹,更孕育出一批扎根基层、心系生态的人大代表。他们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内核,将履职能力提升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代表履职路径。
一、以绿色使命引领履职方向:从造林先锋到治理能手
塞罕坝人大代表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履职核心。全国人大代表张利民带领团队攻克石质阳坡造林难题,通过“大坑套小坑”“客土整地”等技术实现6881亩攻坚造林,成活率达98%。这一实践将生态修复经验转化为《关于加强干旱地区生态治理的建议》,推动国家林草局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代表们还创新研发高位修枝锯、机械清坡机等工具,使林木生长周期缩短40%,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政策建议”的履职闭环。
二、基层治理的立体化实践:从护林防火到民生服务
代表履职深度嵌入塞罕坝治理体系:
1. 防火体系革新:建立“四方四定”联防机制,维修190公里林路、44公里防火隔离带,组建专业扑火队,实现连续20年“零重大火灾”。
2. 民生服务升级:推动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标准化营林区,实现“山上一张床、县城一套房”的安居模式,配套建设深水井、洗浴设施,提升2000余名务林人生活品质。
3. 生态经济融合:提出《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建议》,推动建立食用菌培育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三、制度创新的“塞罕坝模式”:从经验传承到效能提升
1. 履职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三维一体”培训机制,包括:
• 技术传承:新代表入职需完成500小时造林实操培训
• 政策研习:定期开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专题研讨
• 数字赋能:开发“智慧林场”APP,实时更新生态数据与履职案例库
2. 履职考核量化机制:推行“绿色绩效指数”,从造林面积、提案质量、群众满意度等8个维度量化考核,优秀代表可优先参与国家级生态项目评审。
四、代际传承的生态接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1. 青年代表培育工程:实施“青苗计划”,通过“老带新”结对、跨区域考察(如赴成都高新区学习数字治理经验),培养出20余名“85后”生态领域专家型代表。
2. 履职方式年轻化:
• 开发“森林守护者”VR履职模拟系统,再现历史造林场景
• 在抖音平台开设“代表说生态”专栏,累计发布科普视频300余条,触达青年群体超500万人次
3. 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内蒙古、辽宁等地建立“生态代表联盟”,联合提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规划》,推动三地共建防护林12万亩。
结语:在绿色长征中续写履职答卷
塞罕坝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本质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从石质阳坡的攻坚造林到数字赋能的履职体系,从护林防火的立体网络到青年代表的生态接力,这里始终在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正如张利民代表所言:“我们既是种树人,更是守业人。”当新一代代表在AR技术中触摸父辈的造林镐头,塞罕坝精神便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治理智慧的跨越,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出中国式履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