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和美家园

时间:2025-02-24 10:24:30 浏览:92次

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和美家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自古以来,乡村便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梦想。在新时代,广袤乡村更是农民群众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塞罕坝的生态建设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围绕乡村 “硬设施” 和 “软环境” 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 “硬设施” 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涵盖了供水、交通、物流等多个关键领域。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稳定的供水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基础。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供水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还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供水布局,提高供水效率,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精准送到农户家中。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语深刻道出了交通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持续推动 “四好农村路” 高质量发展,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更是农产品走出乡村、外界资源流入乡村的重要通道。它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为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物流体系,使得农村电商得以蓬勃发展,农民能够更便捷地将自家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也能更快速地购买到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指出,在城乡融合大背景下,应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塞罕坝的生态建设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曾经的塞罕坝,黄沙漫天,生态环境恶劣。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塞罕坝已成为一片广袤的林海,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在建设供水设施时,要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修建公路时,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这离不开乡村发展 “软环境” 的打造。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仇童伟认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将对乡村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文明乡风是乡村的灵魂,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能够让后人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一些古老的村落、传统的手工艺等,都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对它们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能传承农耕文明,还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同时,文件还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加大了农民负担,甚至滋生出一系列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各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打造乡村 “软环境” 的重要任务。通过宣传教育、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这不仅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还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乡村全面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提出 “保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 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保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能够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领导班子的频繁变动而导致政策执行的中断或偏差。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 “水土不服” 问题,则能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
专家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有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关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通过完善乡村 “硬设施”,打造乡村 “软环境”,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有信心将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和美、充满活力的家园。让我们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广袤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创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