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教学法为翼,让塞罕坝故事点亮思政课堂

时间:2025-02-07 8:42:43 浏览:108次

以叙事教学法为翼,让塞罕坝故事点亮思政课堂

叙事教学法注重融合知、情、意、行,通过叙事化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和现实发展问题。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情境性,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具有丰富的意义承载性,在故事叙述中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多维的互动交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而将塞罕坝的故事融入叙事教学法,能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
从图像叙事维度来看,塞罕坝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的巨大转变,有着丰富的图像资料可供挖掘。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塞罕坝昔日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展示如今塞罕坝林海茫茫、绿意盎然的美景图片,强烈的视觉对比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塞罕坝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引入塞罕坝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让学生从图像中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抽象的环保知识具象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和认同。
情感叙事是触动学生内心的有力武器。塞罕坝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荒漠,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绿色的奇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述建设者们克服物资匮乏、气候恶劣等困难的感人故事,比如第一代塞罕坝人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寒冬,住在简陋的窝棚里,依然坚守岗位植树造林;讲述建设者们为了守护这片森林,多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亲情牺牲。这些饱含深情的故事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塞罕坝建设者的敬佩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从知识层面深入到情感和价值观层面。
历史叙事维度能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角度认识塞罕坝的意义。教师可以讲述塞罕坝从清朝时期的皇家猎苑,到后来因过度垦伐生态恶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历史变迁。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待生态问题的不同态度和结果。通过这种历史叙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强他们对国家生态战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思政课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创新叙事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塞罕坝的主题演讲、创意写作或短视频制作等活动。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塞罕坝故事,挖掘其中的创新点和时代价值,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例如,学生可以从科技创新在塞罕坝森林养护中的应用、塞罕坝精神对当代创业的启示等角度进行创新叙事。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塞罕坝故事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从知识到实践、从情感到情怀的育人转变,极大地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总之,思政课教师科学运用叙事教学法,从图像叙事、情感叙事、历史叙事、创新叙事四个维度发力,将塞罕坝的故事讲深讲透讲活,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构建育人方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塞罕坝故事在思政课堂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引领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