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塞罕坝精神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

时间:2024-11-23 16:37:40 浏览:92次

以塞罕坝精神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置身于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日趋复杂的浪潮之中,被赋予诸多崭新任务与严苛要求。塞罕坝,这片承载着传奇奋斗历程与厚重精神底蕴的热土,宛如一座蕴藏无尽思政教育富矿,为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破题当下育人困境提供了宝贵镜鉴与鲜活思路。

塞罕坝精神内涵:思政教育的价值富矿


塞罕坝从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蜕变为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用青春与汗水浇灌铸就。“牢记使命” 是其坚守初心的不渝信念,塞罕坝人响应国家生态修复号召,抱定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目标,半个多世纪扎根荒原,诠释对党和人民生态事业的忠诚担当,此正契合高校思政教育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使命,可助学子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明晰时代责任。“艰苦创业” 凝练拼搏奋进历程,在高寒、高海拔、缺食少房极端条件下,创业者睡地窨子、啃窝头、喝雪水,以人拉肩扛之姿植树造林,这种不惧艰难、实干苦干精神,能砥砺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在学业与成长路上勇克难关。“绿色发展” 彰显科学长远眼光,从单纯造林到营林护林、生态旅游等多元生态产业协同,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且合理利用生态价值,启发高校思政教育立足长远,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意识,厚植绿色理念于心间。

协同要素整合:筑牢育人根基


于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而言,恰似构筑复杂精妙生态系统,各要素整合协同攸关成败。塞罕坝造林成功靠苗木、土壤、气候等多要素精准配合,思政育人亦需课程、师资、校园文化等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是主阵地,将塞罕坝精神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如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讲人与自然辩证时剖析塞罕坝生态逆袭科学遵循;“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借塞罕坝人奉献深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内涵,同时开发塞罕坝专题人文社科选修课,丰富精神滋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力量,思政教师应率先垂范研学塞罕坝精神,深入林场调研、收集一手资料,化作课堂生动案例;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如林学专业讲森林培育融入塞罕坝造林技艺革新,多学科联动凝聚育人合力。校园文化作隐性熏陶场域,举办塞罕坝图片展、故事分享会,打造精神主题校园景观,从楼宇命名到雕塑小品,让学生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皆受浸润,使各要素同频共振,稳固育人根基。

多元主体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塞罕坝生态奇迹是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周边居民携手创造,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亦需校党委、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协同发力。校党委发挥引领统筹,制定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规划,保障资源投入、监督实施;思政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教”,创新教学法,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让学生 “亲临其境” 感受精神魅力,辅导员强化日常 “导”,在班级管理、党团活动中践行精神,引导行为养成。学生从被动受教变主动传播践行,组建宣讲团、志愿队,深入社区、中小学讲塞罕坝故事,身体力行校园绿色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庭配合学校,以家风传承延续艰苦奋斗、责任担当品质;社会拓展实践平台,与塞罕坝林场共建研学基地,组织实地研学,博物馆、生态企业协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凝聚强大育人向心力。

场域融合拓展:拓宽育人空间


从塞罕坝林场 “第一课堂” 造林现场,到科普展馆 “第二课堂” 知识传播,再到全国生态交流 “第三课堂” 经验推广,多元场域融合催生强大育人效能。高校思政育人亦打破壁垒,校内构建理论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团实践 “三位一体” 场域,理论灌输后借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征文比赛升华情感,社团开展生态调研、植树护绿等实践,知行合一。校外与地方红色场馆、生态基地联姻,寒暑假 “三下乡”、实习实训嵌入塞罕坝元素,沉浸式体验升华认知;网络虚拟空间 “云游” 塞罕坝、线上研讨分享扩宽辐射面,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无缝对接,拓宽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广阔天地,铸就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育人模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征程中,塞罕坝精神恰似熠熠火炬,照亮融合协同创新之路。深挖内涵、整合要素、联动主体、拓展场域,以精神为笔、协同作墨,绘就思政育人崭新画卷,为莘莘学子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绽放绚丽德育之花。
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课程一部

155-1048-0752

课程二部

177-131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