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时间:2024-11-21 9:01:42 浏览:122次

塞罕坝精神: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培育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核心命题。塞罕坝,这片在荒芜中崛起的绿色奇迹之地,蕴含着极为丰富且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紧依托塞罕坝文化的强大赋能作用,将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有力推动思政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突破性发展。
塞罕坝精神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在荒漠沙地上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历程。“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的塞罕坝精神,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创业史的高度凝练与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精彩彰显与有力传承。这种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崇高价值,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深度契合,为其提供了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和思想引领。
从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学维度审视,塞罕坝精神能够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其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深度。传统思政理论教学往往侧重于抽象概念与理论框架的传授,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塞罕坝精神所涵盖的丰富事例与深刻感悟,则为思政理论教学注入了灵动的现实案例与真挚的情感元素。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塞罕坝人从最初对荒漠沙地的初步认识,到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造林育林方法,最终实现了从 “沙地荒原” 到 “绿水青山” 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过程生动地诠释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通过深入剖析塞罕坝案例,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层面,塞罕坝精神为高校搭建起了广阔而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涵。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与品质,并外化为实际行动与社会实践能力。以塞罕坝为依托,高校可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带领学生亲赴塞罕坝林场,让他们亲身感受那片林海背后所凝聚的汗水与心血、所承载的使命与担当。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学生能够亲眼目睹塞罕坝人曾经居住的简陋工棚、使用过的简陋工具,以及那一片片茁壮成长的林木,深刻体会到艰苦创业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触动,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树立起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价值观念。此外,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塞罕坝地区的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如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监测、环保宣传教育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能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将塞罕坝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出浓郁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受到熏陶与感染。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举办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创意与才华进行生动展现与广泛传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还能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使塞罕坝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学生自觉追求与践行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可精心打造塞罕坝精神特色校园景观,如建设塞罕坝精神主题广场、文化长廊、雕塑等,将塞罕坝的历史变迁、创业历程、精神内涵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的强大气场与独特魅力。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精心营造,犹如一座无形的教育课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精神塑造,使塞罕坝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创新方向。塞罕坝精神借助网络教育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更高效的传播与推广,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制作一系列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如微视频、动漫、网络课程、虚拟展览等。这些网络资源能够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塞罕坝的传奇故事与精神风貌,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审美偏好,便于他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同时,高校可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校园网络社区等网络阵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塞罕坝精神学习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与互动交流机制。通过网络教育的强大力量,塞罕坝精神能够迅速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的覆盖与渗透。
为确保塞罕坝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与价值,高校需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保障机制。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深度与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高校应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塞罕坝精神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塞罕坝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精神内涵以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提升教师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科研项目,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高校应将塞罕坝精神有机融入思政主干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环节,明确塞罕坝精神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确保其在课程教学中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开发编写具有塞罕坝特色的思政教材、教学案例集、辅助读物等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与参考依据。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纳入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优化,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保障。高校应与塞罕坝林场及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一批集教学实践、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制定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与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师生的人身安全。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近塞罕坝、了解塞罕坝、感悟塞罕坝精神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极具时代特色与教育价值的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与丰富的资源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塞罕坝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紧紧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环节,充分发挥文化赋能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教学机制、加强教育教学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知识、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校力量。让塞罕坝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广袤天地里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照亮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之路。
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课程一部

155-1048-0752

课程二部

177-131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