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传承抗战精神的路径研究

作者:桂林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9/30 8:49:40 浏览:38次

张文颖

抗战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力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激发爱国热情;有助于增强民族气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助于继续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探索新时代大学生传承抗战精神的有效路径,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激发内生动力,强化主动传承意识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驱动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且重视个体价值,在学习上依赖数字化路径。因此,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须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转变学习出发点,变“学分导向”为“价值认同”。在教学中增加抗战历史的趣味性设计,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关联”,比如围绕“文化抗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等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感受抗战精神和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破解学习被动心理,建立情感共鸣。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作为切入点,比如用桂林“文化抗战”中“西南剧展”作为课堂导入,将史实与青春视角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抗战主题诗歌、手绘英雄画像、作战地图等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转变。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实践参与自觉。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传承抗战精神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行动践行。在实践活动前,可开展“抗战精神与个人成长”主题宣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活动后,可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并制定行动计划,推动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自觉。

丰富培育内容,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抗战精神涵盖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等核心要素,具有丰富的内涵。抗战精神的传承要兼顾广度与深度,这就要求在学习内容设计上做到体系完整、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在内容广度上深入阐发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可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补充抗战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当代实践中的体现,比如南泥湾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同时,深入挖掘地方抗战中的微观史实,通过桂林抗战文化城、南侨机工运输队救国等具体案例,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象叙事,帮助学生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在内容深度上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文科生理论基础较强的特点,可通过开设“抗战文学中的精神密码”等专题讲座、组织抗战史料整理课题申报等方式,拓展学习深度;针对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突出的特点,设计“抗战时期的科技救国实践”等专题学习,增强学习的适配性。此外,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抗战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学习,比如组织通信工程、计算机专业师生共同开发抗战文化数据库,实现知识传承与专业成长的协同。

创新传承形式,拓展实践育人载体

当代大学生学习更多依赖网络数字技术,信息来源也较为广泛,传统“课堂灌输”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通过多元化形式提升抗战精神传承实效,实践活动中强化“参与感”与“专业性”。可根据抗战精神内涵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在“爱国情怀”主题中,音乐专业可举办红色歌曲改编大赛,历史专业可开展“抗战故事宣讲团”活动;在“必胜信念”主题中,理工科学生可模拟“地道战战术推演”“战时物资分配优化”等项目。网络载体建设应突出“沉浸感”与“互动性”。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在抗战纪念日推送“英雄家书”有声栏目,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四行仓库保卫战”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历史场景。可在社会或学校网络平台开设“青年说抗战”专栏,鼓励学生上传微视频、摄影作品,形成线上传播矩阵。同时,构建网络话语体系,教师通过慕课讲解“抗战精神与‘Z世代’担当”,结合“弹幕互动”“话题投票”等形式,增强教育亲和力。

优化育人生态,营造协同传承环境

学校层面,可以打造“思政馆”,设立“抗战精神主题园区”,设置英雄雕塑、战役时间线展板,充分利用VR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学习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定期举办“抗战精神月”活动,开展抗战精神演讲、主题辩论、红色诗词朗诵、红色剧本杀等特色活动;推动校训与抗战精神融合,比如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呼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社会层面,可以联动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建立红色实践基地,推出“抗战精神实践学分”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讲解服务、史料整理等获得学分认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各类网上抗战纪念馆,开发抗战主题“云展览”、在线研学等课程,同时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维护和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守护维护网络精神家园;通过各方协同,形成 “课堂学习—校园浸润—社会践行”的闭环传承链条。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这一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激发主动意识、完善知识体系、创新传承形式、优化育人环境,有助于推动抗战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血脉,让大学生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桂林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桂林信息科技学院2025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广西地方馆藏文化抗战档案整理与时代价值重构(1937—1945)》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5SJZ04]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