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主题党日:3个关键词揭秘基层党组织精神密码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8/8 9:43:28 浏览:22次

七月的塞罕坝,松涛阵阵作响。当大巴车缓缓驶入林区,透过车窗望出去的景象,让全体党员都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竟已化作绵延百万亩的绿洲。这场主题党日活动,注定会在每个参与者的心湖中,激起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散的涟漪。

抵达尚海纪念林时,那座碑身斑驳的石碑,上面刻着第一代造林人的名字,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艰辛。讲解员指着一组褪色的老照片,那上面的人们,用铁镐一点点刨开坚硬的冻土,用粗糙的麻绳紧紧捆住树苗以防冻,这样的情景,让参观者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一位党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句子:“当年的条件如此艰苦,而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小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塞罕坝主题党日活动方案

展览馆里的沙盘模型,以一种直观得近乎震撼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生态奇迹诞生的历程。从最初每年不足5%的成活率,到后来突破高寒地区造林技术的重重瓶颈,三代建设者,用了整整55年时间,把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到80%。数字背后,是“一棵树倒下,十棵树补上”的执着,是那些在风雪中坚守的身影,是对绿色的无尽向往。

这场主题党日活动,精心设计了“四个一”的教育环节。在尚海林前,党员们再次重温了入党誓词,那庄严的承诺在绿林间回荡;在展览馆,一堂专题党课让大家对塞罕坝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登上月亮山望海楼,体验护林员的日常,当大家轮流操作防火监测设备时,护林员老刘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我们守护的,何止是这些树,这是前辈们用命换来的绿色长城。”这句话,让每个人的心头都泛起层层波澜。

专题研讨会上,同志们围绕“新时代如何践行塞罕坝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提议设立“党员责任林”认养机制,有人建议将生态保护纳入支部考核指标。讨论记录本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字迹填满,二十余条具体建议,如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现场教学+即时转化”的模式,让学习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行动。

塞罕坝主题党日活动方案

返程前的总结会上,支部书记展示了一组对比图。那是大家出发时拍的城市雾霾照片,与塞罕坝湛蓝的天空并列呈现。书记的话语简洁却有力:“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碳汇交易,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在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生态价值。”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度思考之门。

这次活动,严格遵循“八个严禁”纪律要求,不安排宴请、不赠送纪念品、不干扰林场正常工作。返程时,党员们自觉地将矿泉水瓶和餐盒分类投放,用这些细微的行动,践行着刚刚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如一位同志在心得中所写:“塞罕坝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当大巴车渐渐驶离林区,后视镜里的万顷松林,慢慢地缩小,最终消失在视野之中。然而,这场特殊党日活动所激发的精神力量,却如同星星之火,随着党员们的归来,悄然播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