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启示录:领导干部必备的3大核心能力突围路径
荒漠变林海的奇迹背后,藏着干部能力建设的密码。当塞罕坝建设者用55年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到82%时,他们不仅创造了生态奇迹,更淬炼出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活教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干部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政治能力的淬火之道
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的初心,这种使命担当正是政治能力的核心要义。当前部分干部在复杂形势中出现的政治判断力缺失问题,恰需这种"一棵树接着一棵树种"的坚守来破解。政治能力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中,如同塞罕坝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百万亩林海的具体实践。
政治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三个坐标":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坐标,以群众需求为行动坐标,以实际成效为检验坐标。塞罕坝建设者在年均气温-1.3℃的恶劣环境中,用行动诠释了政治能力的真谛——不是喊口号,而是解难题。
二、实践能力的锻造密码
从造林成活率不足8%到95%的技术突破,塞罕坝人展现了干部实践能力的完整图谱。这种能力包含三个维度:科学求实的认知维度,愈挫愈勇的心理维度,创新突破的方法维度。当现代干部面临"本领恐慌"时,塞罕坝经验提示我们:实践能力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长出来的,不是在会议室里讲出来的。
提升实践能力需要建立"问题—学习—实践"的闭环机制。就像塞罕坝人通过"三分造、七分管"摸索出科学育林规律,现代干部也要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工具箱"。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应对极端天气、技术瓶颈等挑战中淬炼而成的。
三、发展能力的范式革新
塞罕坝从单纯造林到发展绿色产业的转型,揭示了发展能力的本质——在生态红线与经济红线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这种能力要求干部具备系统思维,既要算清生态账,也要算好民生账。当某些地方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时,塞罕坝经验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更高质量的发展。
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突破三个认知误区: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把短期政绩与长期效益割裂的误区,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矛盾的误区。塞罕坝人用112万亩人工林创造的生态价值,为干部发展能力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尺——既要GDP的增长率,更要生态的可持续性。
突围路径的深层逻辑
塞罕坝精神对干部能力建设的启示,本质上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告诉我们:优秀干部的能力图谱中,政治判断力是罗盘,实践创新力是引擎,系统思维力是导航。这三种能力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应对复杂治理情境的"能力立方体"。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干部能力建设需要回归"做事逻辑"的本源。塞罕坝经验最珍贵的启示或许是:真正的能力永远生长在解决问题的土壤里,体现在久久为功的坚持中。当每位干部都能在自己的"责任林场"培育这三种能力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森林体系将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