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灯塔树下悟精神:绿色传奇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04-25 10:47:08 浏览:17次

塞罕坝灯塔树下领悟塞罕坝精神

初春的塞罕坝,松涛阵阵。站在标志性的灯塔树下,仰望这棵见证荒漠变绿洲的“功勋树”,粗糙的树皮里镌刻着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112万亩人工林海,更孕育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精神如同灯塔树深扎地下的根系,滋养着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荒漠变林海:一部人与自然的和解史诗‌

上世纪60年代的塞罕坝,曾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第一代务林人顶着零下40℃的严寒,用“马蹄坑大会战”打响绿色革命第一枪。他们发明“三锹两脚一提苗”的植苗法,让落叶松在沙地成活率从不足8%提升到95%。这片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水源1.37亿立方米,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二、三代务林人:用生命刻度丈量绿色信仰‌

在塞罕坝展览馆里,陈彦娴老人的日记令人动容:“种不活树,我就一辈子不离开坝上。”三代务林人接力传承,有人因长期匍匐育苗患上终身腰疾,有人为扑救山火献出生命。他们像灯塔树一样,把“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刻进年轮。如今,年轻的“林三代”们用无人机巡护、大数据监测,让传统精神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

三、灯塔树启示:绿色发展需要代际传承‌

这棵高28米的灯塔树,树干上密布着59道防虫注药孔,恰似塞罕坝精神的密码。它提醒我们:生态治理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栽树人”与“乘凉人”的接力。当前全球荒漠化土地仍以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塞罕坝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沙样本。正如林场职工所说:“我们种的不仅是树,更是留给未来的答案。”

夕阳为灯塔树镀上金边,树影里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羊皮袄、扛着铁锹的身影。塞罕坝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育苗袋里的土坷垃,是护林员手心的老茧,是松涛声中的绿色誓言。当我们在灯塔树下仰望这片“地球卫士奖”背后的精神海拔,终将明白:每一代人都要做自己时代的种树者,才能让绿色奇迹永远生生不息。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