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育新人 党性教育谱绿章——看基地建设三重突破

来源: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崔老师 时间:2025-04-14 10:36:07 浏览:37次

    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党性教育基地将生态治理成果与红色精神传承深度融合。为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基地通过创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体验等举措,持续提升党性教育的精准度和感染力,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党性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精准匹配学员需求

    基地建立"基础理论+专业模块+实践应用"三级课程架构,针对不同层级、领域学员定制教学方案。面向基层干部开设《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专题课,为林业系统人员开发《现代林场管理创新》案例库,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2023年学员满意度调查显示,课程适配度提升至92%。

    二、创新沉浸式教学场景,强化教育代入感

    依托55万亩人工林海打造"行走的课堂",设置治沙体验区、林间微党课等12个实景教学点。运用VR技术还原三代务林人奋斗场景,开发《塞罕坝精神密码》情景沙盘课程,使理论学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多维体验,参训学员实践参与度达85%以上。

    三、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学专业度

    组建由中央党校教授、林场劳模、技术专家构成的"理论+实践"讲师团,实施"1+1"授课模式。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陈彦娴带徒授课132场次,创新"林场夜话""火炕座谈"等特色教学形式,理论课程生动性评分提高37个百分点。

    四、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延伸学习实效性

    开发"云上塞罕坝"在线学习系统,集成52个精品微课、360度虚拟展馆等数字资源。建立训后跟踪机制,通过在线社区持续推送党建知识,开展"绿色承诺"实践打卡活动,实现教育效果从"课堂热"到"长期热"的转变,知识留存率提升至68%。

塞罕坝党性教育基地通过体系化建设、场景化教学、专业化培养、数字化延伸的"四化"模式,构建起闭环教育生态。这种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55-1048-0752

行程咨询

177-1314-5404


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