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大思政培训赋能企业院校:淬炼精神内核,铸就发展新引擎
一、引言
在新时代产教融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需求下,企业院校参与塞罕坝大思政培训,既是赓续“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红色基因的实践行动,也是提升组织凝聚力、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依托塞罕坝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院校通过沉浸式思政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产教协同注入新动能。
二、当前价值:多维赋能人才培养与组织发展
1.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
塞罕坝精神以“三代人荒漠变林海”的壮举为核心,为企业院校破解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观困境提供鲜活教材。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虚拟展厅、情景剧《情系塞罕坝》等创新形式,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学员对“使命担当”的认同度提升32%。这种“理论+艺术”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与职业使命的深度共鸣,强化“四个自信”。
2. 锻造团队精神,激发创新动能
塞罕坝培训通过“重走造林路”“生态调研”等实践项目,构建协同共进的团队文化。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组织教师参与“尚海纪念林”实地研学,结合狼牙山英雄事迹探访,显著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创新意识,为产教融合项目注入活力。此类活动不仅强化“集体高于个体”的价值观,更推动院校在乡村振兴、绿色经济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3. 优化管理体系,服务产业需求
塞罕坝精神中的“科学求实”方法论,为企业院校优化产教融合机制提供镜鉴。例如,石家庄学院将塞罕坝建设中的“群众路线”转化为现代管理课程,帮助学员掌握“需求导向”的服务思维。某企业大学将“六女上坝”等案例融入领导力培训,促使管理者优化决策流程,项目执行效率提升18%。
三、深远意义:锚定国家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1. 深化产教融合,对接绿色经济新需求
塞罕坝培训紧扣“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企业院校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雄安新区规划馆的实景教学,使学员直观理解“未来之城”的生态逻辑,推动院校定向培养数字化林业、碳汇经济等领域人才。这种“红色基因+前沿科技”的融合模式,成为校企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范式。
2. 塑造文化品牌,增强社会影响力
企业院校可通过塞罕坝IP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例如,西柏坡干部学院推出“赶考之旅”文创展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创作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吸引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教育—产业—公益”联动生态。某职业院校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绿色工匠”课程,招生规模增长25%,获评省级思政示范基地。
3. 培育时代新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塞罕坝精神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为企业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提供支撑。通过“课题调研+志愿服务”模式(如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团送医下乡”),学员在践行“生态为民”中锤炼技能与社会责任感。数据显示,参与培训的学员就业后创新意识与抗压能力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1%。
四、结语
塞罕坝大思政培训为企业院校开辟了一条“精神铸魂、实践赋能”的创新发展路径。它不仅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史的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工程。随着“馆校合作”“技术赋能”等模式的深化,企业院校将持续释放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书写产教协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