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 从塞罕坝精神看思政课的力量
以高质量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 从塞罕坝精神看思政课的力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背景下,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必须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塞罕坝,这片见证了生态奇迹的土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且深刻的教学素材,充分彰显了思政课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强大效能。
曾经,塞罕坝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为扭转 “风沙紧逼北京城” 的严峻局面,1962 年,国家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9 名平均年龄不足 24 岁的创业者,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在这片白雪皑皑的荒原上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征程。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凭借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缺乏高寒地区造林经验,起初造林成活率不到 8%,但他们并未放弃,不断摸索、尝试,最终找到了适合塞罕坝的造林方法。历经三代人 59 年的不懈努力,塞罕坝从荒原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涵水的 “绿色长城”。这一绿色奇迹的背后,是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支撑。
塞罕坝精神是思政课中生动且有力的育人元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应充分利用这类素材,提升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讲述塞罕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使命担当的内涵,体会艰苦创业的艰辛,领悟绿色发展的理念。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广阔视野,将塞罕坝精神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讨论交流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剖析塞罕坝建设者们在面对一次次造林失败时,如何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他们喝雪水、吃窝头、住窝棚,却从未动摇绿化荒原的信念。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明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自己肩负着重要责任。同时,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转变,生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思政课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为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拓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新成果、新问题,使思政课始终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效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可组织学生到塞罕坝这样的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塞罕坝精神的魅力,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等,将所学的思政课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塞罕坝精神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思政课则应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将塞罕坝精神等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努力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让思政课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
以理论之光,铸教育强国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