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的广袤天地里,如何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学生可触可感、入脑入心的精神滋养,是教育者不懈探索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塞罕坝,这片从荒原沙地崛起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正为思政课提供了一部鲜活而深刻的教材。
塞罕坝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信念与坚守的史诗,将思政课的 “理” 讲深。曾经,塞罕坝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沙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令人望而却步。然而,为了修复生态、阻挡风沙,第一代塞罕坝人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片荒原。他们在零下 40 多度的严寒中,在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住马棚、喝雪水、啃干馍,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守着绿色的信念。他们心中怀揣着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的崇高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让思政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坚实而生动的注脚。在思政课堂上讲述塞罕坝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信念的力量,明白正是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为实现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塞罕坝的变迁,是一曲关于奋斗与创新的赞歌,把思政课的 “理” 讲透。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屏障,他们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勇于创新。面对高寒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育苗造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这一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建设国家过程中的勤劳与智慧,彰显了奋斗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伟大力量。在思政教学中引入塞罕坝的奋斗创新历程,能让学生领悟到只有通过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才能突破困境、创造辉煌。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与创新创造。
塞罕坝的今朝,是一幅关于绿色与发展的画卷,使思政课的 “理” 讲活。如今的塞罕坝,不仅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典范,更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塞罕坝森林资源总价值超过 200 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 6 亿元,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科学论断。同时,塞罕坝的生态建设成果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思政课上展现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让学生明白在新时代,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